身體與科技結合的無限可能!雲門舞集藝術總監鄭宗龍邀請日本新媒藝術家真鍋大度共同演繹最新力作《波》
人工智慧AI話題正夯!AI在許多領域都顯示出了強大的潛力,但是否能取代人類豐富的想法力與創造力?但在雲門舞集50週年一連串的精彩活動中,藝術總監鄭宗龍結合身體與科技的全新作品《波》,邀請日本當代最具影響力的新媒體藝術家真鍋大度(Daito MANABE)合作,首度讓AI加入了編舞角色,讓這齣舞劇未演先轟動,演出時間從10月12日(四)到11月5日(日)將於臺北、臺中與高雄,開賣光臺北的演出啟售兩週已過五成,也讓觀眾期待《波》帶來身體與科技碰撞時所交會出的巨大能量!
雲門舞集藝術總監鄭宗龍在今日記者會上表示:「台上舞者在跳舞時,為何台下觀眾會有反應?究竟是什麼能量經由波的傳遞、光的傳遞以及聲音的傳遞,撞擊到了觀眾。所以在發想這舞作時,我的腦海出現一位藝術家,他就是日本藝術家真鍋大度。
因此,去年我去了一趟日本親自拜訪他,當時就提起是否能讓AI加入這次的創作,素材的決定、收入到轉換,都是交由電腦去生成,或許在這新的時代裡,可以向電腦學習一種新的動能,是否會成為將來我們在創作時提供更多身體的可能性,會是一個顛覆過往作品的呈現,也是一個新的轉捩點。」
日本新媒體藝術家真鍋大度說起這段合作因緣:「這個想法是在疫情期間發生,這是在雲門50週年很重要且有象徵性的作品,我希望能在雲門既有的傳統之下再去疊加上一些新的東西。
對我而言這也是一項挑戰,我們當時在討論時,看到了科技的發展,出現了很多AI相關的工具。我想不久的將來,AI或許能幫我們編舞,但目前還有許多問題是需要被解決。但就是因為目前還是未成熟的情況,反而提供給我們一個嘗試的機會,透過AI或許可以給編舞家新的啟發與靈感。」
兩人自2022年初開始探討創作《波》的核心,隨後於東京首次面對面,推進《波》的身體與科技碰撞。鄭宗龍說「真鍋每次的創作都用了不同的媒材,不管是無人機、印表機,或者是擴增實境。東京見面時一拍即合,發現我們都不喜歡重複過去的創作。」
鄭宗龍與真鍋大度分享這幾年的觀察。他認為經歷疫情、通膨、戰爭等變化,有許多種能量透過不同的形式反覆出現,像是蝴蝶效應將我們緊扣在一起。鄭宗龍說「所有人都沒有辦法躲過這個狀態」,他想以跳舞的方式讓大家看見能量的震動,稱這種傳遞叫做「波」。
今(2023)年二月,鄭宗龍與真鍋大度分別帶著舞者與科技團隊,在雲門劇場展開第一步的測試。團隊以科技工具讀取舞者身體的數據資料,如肌肉的電流、呼吸與聲音等,經過AI技術,演算為影像或其他形式。
除此之外,將對身體施展什麼樣的科技魔法,真鍋大度保密地說,「現階段都還在排練室測試中,宗龍和我還沒決定演出時要使用哪些部分。但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雲門對於科技方面也非常有興趣。但科技最後還是取決於如何展現身體,當宗龍編完舞之後,我也要用影像對舞蹈作出詮釋,這對我來說也是一個挑戰。」
編創《波》的過程充滿實驗,讓鄭宗龍躍躍欲試地說「這次的編舞和以前作品非常不一樣,真鍋大度和我、還有燈光設計沈柏宏、服裝設計范懷之都還在一種未知中探索。
我感覺這回為舞者身體通上了電,有一種獨特的能量正在發生。很像是油彩被發明,時代的繪畫風格就開始改變了。雖然排舞的過程中充滿了許多忐忑,但也帶來一種沒辦法立即掌握事情的快感。」《波》正在密集的排練,也因為如此未知而獨特,鄭宗龍期許自己能夠駕馭這美麗又繁複的力量。
經過上半年《薪傳》觀眾熱烈的迴響,國家表演藝術中心三場館也期盼下半年鄭宗龍帶來的《波》,能為舞蹈觀眾打開不同角度。衛武營總監簡文彬說「非常期待看到雲門的新作在衛武營歌劇院演出,讓肉眼看不見的波,透過舞者的身體完整呈現,感受振盪。」
兩廳院總監劉怡汝則說「宗龍的舞作一直特別關注視覺、音樂與身體之間的關係。我非常期待在《毛月亮》、《十三聲》後持續見證雲門不斷蛻變的新樣貌。」歌劇院總監邱瑗更提到「期待《波》展現出一個新世代獨特的藝術視角,為雲門創造了一個新的語言邏輯。」
雲門跨越五十週年,鄭宗龍渴望用身體面對這波高速科技的時代大浪。2019年創作的《毛月亮》,是他首次探索人性和科技的主題。這回《波》結合科技與身體,更將雲門化作一道又一道的湧波,迎面破浪。《波》於10月12日至15日在臺北國家戲劇院首演、10月28日至29日臺中國家歌劇院大劇院、11月4日至5日高雄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歌劇院演出,巡演購票詳情請見雲門官網:https://www.cloudgate.org.tw/cg/latest-sh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