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大利佛羅倫斯雙年展探討個人和集體認同 臺灣藝術家帶來獨特視角

第十四屆佛羅倫斯雙年展的主題是「I Am You」,著重探討個人和集體認同的概念。認同不僅涵蓋我們獨特的特徵,也包括我們歸屬於的群體,這影響我們如何看待自己和被他人看待。個體和集體認同是相互交織的,只有共同存在,才能真正了解自己。佛羅倫斯雙年展鼓勵藝術家和設計師探索這些認同概念,促進相互理解和文化交流。佛羅倫斯雙年展希望這種對話能建立在共同感覺的基礎上,遠離個體主義和對立,促進和諧、和平和人類的提升。強調將自己置於他人立場,彰顯共通性,而不是差異。

參觀者欣賞周有煦作品「Essere」,攝影師周有煦提供)

自1997年創立以來,「佛羅倫斯國際當代藝術雙年展」,與「威尼斯雙年展」和「羅馬四年展」並列,被譽為義大利三大藝術展,於歐洲眾多藝術展中佔有重要地位,吸引來自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藝術家參與。聯合國已於2001年將該展評為「文明之間對話」活動的官方合作夥伴,展望其影響力持續擴大。

此次佛羅倫斯雙年展再次匯聚了世界各地的藝術家和設計師,共來自84個國家的600位藝術家,展出近1500件作品,共同就本屆主題:”「I am You (我即你) 」- 當代藝術與設計中的個體和集體身份”進行對話,展覽安排充實多樣,包括各種活動、表演、工作坊、座談會和榮譽嘉賓的參與。今年展覽的核心目標是促進相互認同、相互理解和文化交流,建立一個面向未來的對話平台。這種對話基於共同情感,旨在消除封閉的個人主義,避免衝突和對立,追求和諧、和平和人類的進步,讓每個人能夠自由表達自己,認識到自己既是整體的一部分,也是其他人的一部分。

值得一提的是,來自臺灣的藝術家也在這個國際平台上嶄露頭角。藝術家C JEAN簡君嫄創作的「Moment」作品以曇花為靈感,表達了萬物的變化和人生的無常。她使用天然草木、雙宮綢、素皺緞,並邀請喜爾坊手作藝術的謝秀華染師協助染色的部分,以繁複的萃取過程,從大自然中的礦物與植物的根、莖、果實、果皮、花、葉等中提取出色素作為染料,採縫、紥、綁、提浸等防染技術,控制染液滲透的效果,再以定位染與多色分版組裝的概念,設計成曇花在花苞階段柔和自然的色彩,呈現傳統工藝與永續的價值。作品希望提醒人們生命短暫,但也有其獨特之處,促使人們深思生命的真諦。簡君嫄的作品除受到佛羅倫斯雙年展大會主席Piero Celona的肯定以外,也獲得義大利知名雕塑家同時也是評審之一的Mario Pachioli的高度讚譽。

C_JEAN_Moment曇花花苞_古智文拍攝

同樣來自臺灣的攝影師周有煦和古智文則受到2019年榮獲佛羅倫斯雙年展攝影類首獎藝術家廖哲毅(Anche Studio)推舉,也在此屆佛雙展上備受關注。周有煦的作品「Essere」探討自我認同和觀看方式,挑戰觀賞者的記憶聯結,反映每個人都是獨特而美麗的一部分,共同建構多元和和諧的整體。

而古智文是師範大學圖文傳播學系碩士生,他的作品「The other side」呈現從洞穴中觀察外部世界的觀點,探討觀看和自我認識的過程。作品表現探索真實自我,透過觀看和排除,追尋最真實的自己。

佛羅倫斯雙年展被譽為國際當代藝術和設計作品的優秀展示平台。入選的藝術家將在展覽中競爭“羅倫佐大帝”國際藝術獎,範圍涵蓋陶瓷藝術、素描、書法和版畫、裝置藝術、珠寶藝術、綜合媒體、新媒體藝術、繪畫、表演藝術、攝影、雕塑、紡織和纖維藝術、錄像藝術,以及“李奧納多·達·芬奇”國際設計獎,包括建築和城市設計、工業和產品設計、時尚和珠寶設計、室內設計、傳媒和平面設計、科技和遊戲設計等類別。國際評審將在展覽期間評估藝術家和設計師的作品,並於頒獎典禮(2023年10月22日星期日)上頒發獎項。

第十四屆佛羅倫斯雙年展2023的終生成就獎得主是世界知名攝影師和電影製片人大衛·拉夏佩爾以及西班牙建築師、藝術家和工程師聖地亞哥·卡拉特拉瓦。他們將參加活動領取獎項、發表演講並展出他們的作品。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