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築一片美術館廣場上的森林!北美館2024 X-site計畫:林木林
臺北市立美術館(北美館)主辦之第11屆「X-site計畫」正式開展,跨領域團隊「感想工作室」(office one senses, OOS)從繁茂枝葉相互疊襯的想像之中汲取靈感,將森林的恆常意象與細碎光影轉化為動態建築空間《林木林》(Analogue Forest),邀請觀眾遊走於一片透過類比自然而幻化出的森林。
《林木林》坐落於北美館前的戶外廣場,環境主要以青色的蛇紋岩板鋪就而成,被周邊繁雜的交通網絡與人造景觀所圍繞,並夾雜著零星的自然。基地由階梯劃分成三段高度遞進的平台,同時也是訪客步行至美術館主入口的必經之地。團隊透過類比的手法,擷取漫步林中的體感記憶與空間經驗,為夏日裡如織的遊人創造出舒適、且流動開放的自由建築。
作品整體由25座不時微動的樹柱及一片幾近無重量的黑色網布屋頂所構成,在北美館戶外廣場強烈的日照和簡明的空間秩序下,盡可能地定義出大面積的遮蔭;為固定幾乎沒有重量的頂棚,整體建築的量體大都集中在各個以「自由站立」(free standing)置放的無基礎柱體上。單元本體由花旗松集成材以強化螺栓與五金組件接合而成,趨近中心的單元隨著高度與重量的增加而漸趨恆定;中央的柱體則同時作為整體空間的核心,伴隨向四面降下的棚帳,串聯成相互牽動與平衡的柱網結構系統。在類比森林的同時,也擬合了以秩序理性為底的基本(fundamental)之建造經驗與建構語彙。
樹柱在其中創造了一個多向的異質性場域,除允許風、光、水進入內部空間,訪客在這座「森林」中亦能深入漫遊,或穿越或停留。在動態互動層面上,柱體將隨著風力、雨水甚至人群的觸碰等外力,而產生微小的搖擺與轉向,伴隨著光影於通透針織網布中游移的過程,呈現出層次多變的移動風貌。巨大的量體也將觀眾從複雜的城市環境中切分開來,並建構出一幅漫步在本未存於此地的森林場景。
獲獎團隊表示:「這座(美術館)廣場作為城市中一處蒸騰浮動的空白,我們決定為人們帶來一座臨時的森林,它矗立在離土的迷惘之中,並化為了一種未知——進入這座森林的人們從城市的脈絡中脫離,樹柱的搖擺之間,是探索的起點亦是歸處。」
本屆X-site計畫更以北美館館藏作品——郭雪湖《圓山附近》為靈感,推出公眾系列活動《森華計畫》。以畫作為軸心、共學走讀為起點,邀請三位不同領域的藝術家從視覺表現、聲音創作和身體感知等藝術視角,拓展《林木林》類比森林的概念。透過《森學-橋的另一邊是木》現地踏查的自然養分、《森寫-借鏡之地》夜光油墨書寫的視覺符號化、《森響-聲林記憶》呈現的聲音抽象重組,以及《森講-我是一棵移動的樹》講座所探討的森林共感之中,重返自身與自然間的多維連結。
X-site計畫自2014年開始以戶外廣場為基地,X蘊含著未知數,期待揉雜當代性、實驗性與公共性,為鼓勵跨域、整合多元藝術類型與議題研究的創作計畫。5月12日(日)另規劃「X-site 林木林 | 藝術家座談會」,感想工作室團隊將與實踐大學建築設計系助理教授漆志剛、究境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合夥建築師吳承軒,從不同視角分享和暢談X-site計畫的創作實踐與實驗潛能,以及公眾與空間裝置間存有的張力與可能性。相關活動敬請留意北美館官網(www.tfam.museum)及臉書專頁資訊。
2024年第11屆X-site計畫
▍首獎作品 《林木林》(Analogue Forest)
展出日期:2024/05/11(六)- 2024/07/21(日)
展出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戶外廣場
▍首獎團隊簡介
感想工作室的成員為鄭皓鍾、邱元甫、張博允、陳思安、黃郁慈,現居於歐洲、日本與臺灣各地,在X-site的創作過程中他們跨時區、跨文化,將建築、設計與藝術跨域結合,從想像抑或自身的感知出發,思考、理解並進一步探求空間/經驗的可能性。
▍本屆評審團
評審團代表:
梁豫漳 / 禾磊建築 主理人
評審團委員(依姓氏筆畫排列):
王俊傑 / 臺北市立美術館 館長
沈庭增 / 沈庭增建築師事務所 主持建築師
徐景亭 / 東海醫院設計工作室 創辦人
徐瑞憲 / 藝術家、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學系 客座教授
辜達齊 / 一起設計Atelier Let’s 共同創辦人
蘇珀琪 / 臺北市立美術館館本部 副研究員
▍公眾活動 附件一
X-site工作坊 | 森寫-借鏡之地
視覺藝術家黃郁慈以《圓山附近》的符號造境,與參與者一起轉化描繪出非具實的自然萬物。工作坊將以現代水墨為主體,搭配手作書寫工具,鏡面壓克力取代傳統畫布,夜光油墨取代傳統水墨,透過身手並行產生的作品,是即興創作亦是身體記憶。
時間:5/11(六)、5/18(六)17:30-19:10(每場100分鐘)
地點:《林木林》作品及附近
參加辦法:活動免費、須事前預約,4/30(二)10:00 起開放網路報名(每場限20人)
X-site走讀 | 森學-橋的另一邊是木
邀請大眾與《林木林》團隊從北美館廣場的基地出發,近看明治橋(現中山橋)、臺灣神社(現圓山大飯店)並重返自然與非自然共存的劍潭山林地,古今對照郭雪湖《圓山附近》近百年歷史的田園景色,透過人文歷史、自然特色的導覽將兩個森林連成一線,一同體驗藝術家們的創作路徑。
時間:5/20(一)13:00-16:30(每場3.5小時)
報到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大門口
活動地點:《林木林》周邊及劍潭山步道(詳情請見官網活動頁面)
參加辦法:活動免費、須事前預約,5/1(三)10:00 起開放網路報名(每場限15人)
X-site森響表演 | 森響-聲林記憶
聲音藝術家陳昱榮以「延遲」作為聲音創作的核心概念,利用聲音技術中回聲和迴盪的特性,通過數位化的方式處理自然生態中的聲音,並將大約30至40顆小型喇叭埋藏在作品中,通過對聲音的抽象重組,引導觀眾重新體驗聲景所構建的空間場域和路徑。
時間:5/25(六)16:00-16:45、6/22(六)18:30-19:15(每場45分鐘)
地點:《林木林》作品及附近
參加辦法:活動免費、無須事前預約,不限人數。
X-site講座 | 森講-我是一棵移動的樹
在此次活動中,藝術家謝茹安將把駐村創作的經驗寫成長篇散文,製成手工書,以「朗讀書本」的方式發表,同時透過螢幕播放展示旅途中的影像及創作手稿。講座的最後五分鐘,藝術家還會與觀眾分享她在日本ART ITOYA駐村所製作的以「神木」為概念的聲音作品。
時間:6/8(六)、7/6(六)18:00-18:50(每場50分鐘)
地點:《林木林》作品及附近
▍特別活動
X-site表演 I | 森舞-林蔭深處的時光絮語
《林蔭深處的時光絮語》由4首舞作組成,首先以《心森之處》作為開場,由王元俐編舞家帶領臺北藝術大學舞蹈系五年一貫同學創作演出;《人群》、《鄉》、《森.狂歡》則由2025焦點舞團藝術總監蔣秋娥推薦3位新銳編舞者及全體焦點舞團舞者共同演出。
時間:5/18(六)15:00-15:40(每場40分鐘)
地點:《林木林》作品及附近
參加辦法:活動免費、無須事前預約,不限人數
X-site表演 II | 搖擺之間
《搖擺之間》不僅僅是一場環境舞蹈,它更是一場心靈的對話,舞者將置身於《林木林》中,與裝置的互動表演如同一曲華美的樂章。透過身體穿越於人造森林之中,在感知與裝置微妙的共融之間,探尋我和我們的軌跡,感知彼此間的共鳴如同交織的旋律般動人。
時間:6/8(六)15:00-15:40(每場40分鐘)
地點:《林木林》作品及附近
參加辦法:活動免費、無須事前預約,不限人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