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臺北獎首獎林彥君個展 循聲趨近夢迴之境

洄鳴」即日起至2025年3月2日於臺北市立美術館(北美館)展出,此為2021年「臺北美術獎」首獎林彥君的全新創作計畫。藝術家延續其深掘聲音與記憶關係的創作實踐,加以近期對夢與萬物靈的探索,以聲響捕捉無法眼見的幽微場域,邀請觀者白日做夢,踏足生與息、睡與醒、寂與聲臨界的夢迴之境。

「洄鳴──林彥君個展」開幕暨記者會合影:北美館副館長蔣雨芳、藝術家林彥君。

本展由兩件作品構成60分鐘為循環的旅程,包含聲音雕塑裝置《夢鳴》15分鐘的聲響演出,以及空間聲響裝置《洄道》45分鐘的敘事。《夢鳴》由16件音響驅動的翅型機械裝置與聲景組成,以錯落編排的聲波驅動翅膀結構拍動、發出振翅的微響,其中機械構造與藝術團隊「穀米」共同研發。

「洄鳴──林彥君個展」主視覺。圖像由北美館提供。

作品靈感來自藝術家舉辦共眠聆聽實驗時,陪伴一隻蜻蜓度過牠此生最後半天的經驗。是日午後,林彥君與共眠者在附近森林尋找夢中的溫室時與牠相遇,蜻蜓自此攀附在藝術家左手上,時而振翅變換姿勢,和她一起經歷自然環境裡的寂靜與微聲;直到午夜牠翅膀不再靈動,悄然離世。透過《夢鳴》,林彥君試圖捕捉記憶中蜻蜓振翅時稍縱即逝之聲響,以及生命的生息韻律。

林彥君,《夢鳴》,2024,聲音雕塑裝置,16聲道音響驅動機械、電子零件、音響、塑膠、玻璃、鋁合金、鐵,15分鐘,尺寸依場地而定。圖像由北美館提供。

空間聲響裝置《洄道》由林彥君與藝術家 Gediminas Žygus 共同創作,以曖昧朦朧的詩意語言探討隧道的存在形式,並尋覓現有知識體系的中介地帶。故事從在山洞躲雨的兩位陌生人展開,他們耳聞山中有個螺旋型隧道,走到中心處便能通往平行世界的海螺中,接著一直向外走便能抵達夢之海洋。由於洞穴的迴聲異常悠遠,他們臆測此地即為隧道入口,並決定一探究竟。

林彥君,《夢鳴》,2024,聲音雕塑裝置,16聲道音響驅動機械、電子零件、音響、塑膠、玻璃、鋁合金、鐵,15分鐘,尺寸依場地而定。圖像由北美館提供。

與此同時,自然之靈不停地穿梭在隧道與海螺之間,用耳語編織著山與海洋的傳說與記憶,在空間中盪漾。敘事主要由聲響推進,藝術家在幽暗的長型空間,佈署12個音響組成的空間聲響系統,細緻地重現隧道環境的立體音場,帶領參與者循聲穿梭於不同時空維度的過渡地帶。作品的音場設計源自藝術家2023年赴知名柏林聲音研究機構「MONOM」駐村時,與機構團隊的合作成果;此作之創作元素亦曾以30分鐘的聲響裝置與表演形式,在柏林同心圓結構的古蹟水塔「Großer Wasserspeicher」呈現,為德國跨領域藝術平台「Creamcake」主辦的系列展演活動之一。

林彥君,《夢鳴》,2024,聲音雕塑裝置,16聲道音響驅動機械、電子零件、音響、塑膠、玻璃、鋁合金、鐵,15分鐘,尺寸依場地而定。圖像由北美館提供。

2021年,林彥君以《氛塵:沉積於塵埃裡的聲景》獲臺北美術獎評審團推舉為當年度首獎,作品提取儲藏在塵埃中的環境聲景與空間記憶,包括人耳無法觸及的聲音與頻率;透過沉浸式音景,邀請觀眾經由聆聽塵埃開啟對環境的知覺與想像。近年她主要在歐洲活躍創作,2022年更獲英國當代藝術學會(Institute of Contemporary Arts,ICA)委託創作聲響展演,透過聲音探索醒睡之際的感知變化,以及「傾聽」如何促成知識生產。北美館王俊傑館長表示:「『臺北美術獎』為臺灣藝術界的重要獎項,北美館透過邀請首獎舉辦個展,鼓勵獲獎者持續深化創作。今年林彥君以如詩的空間敘事,用聲響營造出感知邊界消融的迷濛夢境,邀請觀眾聆聽不同形式的存有。」

「洄鳴──林彥君個展」展場圖,2024,圖像由北美館提供。

北美館將於2025年1月11日(六)推出藝術家座談,由人類學家謝一誼主持,邀請本展藝術家林彥君,與藝術家東冬.侯溫,從夢、海、泛靈、多物種溝通等角度討論創作。詳細資訊請關注北美館官網(www.tfam.museum)或北美館臉書專頁。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