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移工生命的藝術視域!南美館推「SUNDAY:臺灣移工當代藝術」展

臺灣自1990年代起開始大量引入海外移工,截至2024年9月底勞動部統計數據,在臺移工人口數已突破80萬人次,成為臺灣當前產業運轉不可或缺的基礎引擎。近年來,社會對移工議題的關注日益增加;然而,移工作為勞動者以外的多重面向與需求仍時常不被看見。「移工」議題正逐漸成為博物館與美術館的重要關注點,因此,臺南市美術館推出全新展覽——「SUNDAY:臺灣移工當代藝術」。

臺南市美術館推出全新展覽「SUNDAY:臺灣移工當代藝術」展,集結來自印尼、越南、菲律賓、泰國和臺灣等31組移工與藝術家的作品,內容豐富精彩。(南美館提供)

每逢週末,在台灣各地的移工從勞動者狀態轉換,紛紛搭上列車離開居住處,活躍於臺灣的各個角落,展開個人休閒活動和多樣的社群聚會,彼此凝聚交流,留下充盈的生活記憶,多元文化也隨之碰撞與交融,漸漸成為臺灣文化與社會現象的一部分。

展覽第一件作品看到的是菲律賓藝術家Alfredo and Isabel Aquilizan艾佛雷多與伊莎貝爾.阿奎禮贊《地址:另一個國家計畫》。(南美館提供)

因此,本次展覽以「SUNDAY」一詞為題,用「星期天」這個例假日象徵自由的片刻,代表移工在暫時脫離勞動束縛時,重新掌握時間主導權的珍貴時光。這不僅是生命出口的喘息,也承載著對未來的希冀與願景。南美館推出本次展覽,即希望以當代藝術的創造力,帶領觀眾重新認識移工的多元文化樣貌,並為這些動人的生命故事賦予新的藝術詮釋。

Alfredo and Isabel Aquilizan艾佛雷多與伊莎貝爾.阿奎禮贊用回收的拖鞋所完成的作品《末班航機》在一進展覽門口即可見,視覺震撼壯觀。(南美館提供)

展覽邀請來自31組移工與藝術家的作品,涵蓋來自印尼、越南、菲律賓、泰國和臺灣的創作。南美館館長林秋芳表示,在年終歲末隆重推出跨年度的移工議題的展覽,以不同的角度探看其他國家文化,希望彰顯南美館致力於落實藝術友善平權的理念,並呼應臺灣社會中日漸重要的議題。

臺灣藝術家陳含瑜《刺刺的河:印尼Sungai Duri卡拉OK記憶計畫》,發想自移工在休閒時刻喜愛唱卡拉OK的意象進行創作,民眾可在展間裡與作品影片一同進行歡唱。(南美館提供)

「SUNDAY:臺灣移工當代藝術」展突破以往移工展覽聚焦社會政治經濟制度衝擊的框架,將目光投向移工作為勞動者以外的多元生命軌跡,以移工的生活與藝術為核心視角,將這些既相似又異質、多元的文化景觀,透過當代藝術語彙表現與傳遞。

唐唐發與移工藝術家Fidati(Pindy Windy)聯合創作《畢拉密南風飄》。(南美館提供)

展覽邀請來自不同背景的移工及國內外藝術家,經由生命經驗的觀察、獨白與轉譯、交流與合作等創造過程,揭示移工不為人知的面貌。展覽也引發我們思考,在以移工為主體的多重情境中,始終隱藏著許多不被看見的心靈風景,應尊重彼此作為生命共同體,並發掘當代世界中,差異與相似皆真實存在。

移工藝術家Fidati(Pindy Windy)當初來台擔任看護時偶然認識捏麵師而習得技藝,現為專職藝術家。(南美館提供)

展覽第一子題「漂移之味」作品包含漂洋而來的現成物件、家鄉文化與飲食、母國的境況等元素,透過藝術作品的呈現,引領觀眾在熟悉或嶄新的味道中喚起多重的感知經驗與共鳴。「逃逸之方」主題的作品展現了移工在臺灣的多彩生活樣貌。

移工藝術家Fidati(Pindy Windy)介紹自己創作,當初來台擔任看護的她偶然認識捏麵師而習得技藝後開始創作。(南美館提供)

這些作品包括用淨灘撿拾的海洋廢棄物創作的藝術品、參與倡議遊行的版畫,以及探索移工在異鄉建立愛情、友情和親情的情感故事,呈現出移工在工作之外的社群參與和創造力。「艷陽下南風吹」則以曖昧和荒謬的戲劇性作品,同時用幽默、詩意的方式讓觀眾得以思考與想像。

藝術家羅懿君運用與移工組織一同淨灘所撿拾的海廢物創作出了《大花瓶與移動風景》。(南美館提供)

南美館也將於明年1月和2月舉辦與展覽主題延伸之相關講座及工作坊,有興趣的民眾還請持續關注南美館官網或社群消息。南美館誠摯邀請社會各界朋友,共同感受這場別具意義的「SUNDAY」,透過精彩且多元的藝術盛宴,體驗文化交融的迷人魅力,並探索當代藝術的無限創造力。

「SUNDAY:臺灣移工當代藝術」開展日邀請藝術家及策展人進行專場導覽之活動合影。(南美館提供)

【展覽資訊】

「SUNDAY:臺灣當代移工藝術」
展出時間:2024.12.19 – 2025.04.13
展出地點:臺南市美術館 2館3樓展覽室O、P、J及藝術走廊
展覽介紹:https://www.tnam.museum/exhibition/detail/567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