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語言的感官探索!台北當代藝術館新年首展「No Language」登場
在當代資訊爆炸的時代,語言作為信息傳遞的主要載體,已經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然而,語言的邊界往往無法完整捕捉我們內心的深層情感與複雜思維。在這樣的脈絡下,藝術成為一種獨特的存在——它不僅僅是視覺形式的呈現,更是一種超越語言的沉默語言,能夠深入觸及感官深處,跨越語言的限制,喚醒我們對於世界更原初的感知。
台北當代藝術館(以下簡稱當代館)將於2025年1月17日至5月4日推出《No Language》正展覽,由黃彥穎擔任策展人,邀集14組臺灣中生代與新生代創作者,正是對此的一次探索與挑戰。它引領觀者回歸感官的直覺本能,試圖解構我們對日常經驗和世界的慣性理解。同時,展覽也鼓勵我們重新審視那些在日常生活中被忽略的細微之處,透過純粹的感知與直觀經驗,開啟對世界全新的體驗方式。在這裡,藝術超越了語言的束縛,成為理解與表達的另一種可能性,讓人們在無聲的對話中感受生命的深度與豐富性。
館長駱麗真於記者會致詞表示:「這一次展覽,希望能用直覺觀看的方式,讓觀者也能進入藝術家想要呈現的藝術世界。因為語言及文字皆具有獨佔性,讓許多優美的經驗被退到後面。因此,策展人在規劃本次展覽都希望能讓觀者直接感受,觀者的反應是對作品最直接的回饋,進而能恢復昔日觀看藝術的方法。」
策展人黃彥穎:「展覽名稱為《No Language》,主要是希望能針對台灣當代藝術的發展,邀請了台灣在當代藝術在視覺內容很有創造性的藝術家們,進行這一次的展演。這些藝術家都是當代藝術界的佼佼者,但由於每位藝術家都使用了不同的媒材及創作脈絡,所以最後我以《No Language》為創作概念及方向。至於展覽名稱《No Language》傳達意識已經很足夠,故不需要使用中文翻譯來解釋,希望觀者能用不同角度來欣賞藝術家的創作。」
入口處展出陳松志《奢侈的墮落》,這件作品是20年前的再製版,藝術家陳松志:「創作會跟隨著人事時地物的改變而不同,這是件當時發的思考雕塑。這件作品主要是回到人最知覺,我們的學習經驗都是用手來做為藝術的表現。但這件作品純粹是使用腳,帶有身體感官及遊戲性的操作,來製作這件作品。」這件作品為隨時間改變,也會隨氣候溫度,這最後藝術家解釋這件作品叫做《奢侈的墮落》,那就是「青春」。希望透過嗅覺來感知藝術是要說什麼?
藝術家黃萱帶來五件作品。位於走廊處的《經過》則透過自己收集了大量飛機雲的影像,印製成10X10大小的影像,經過排列成為不同時空的日常經驗串聯。展間裡面的《隨著風》以樹枝和風扇表現風的動態及《一小部分的霧島》將撿拾的石頭嵌入二手鞋底,延續記憶的旅程,這兩件作品是2023年藝術家去霧島駐村時的創作。《Flat #3》在路上拍攝到的圓孔蓋,因變形而讓這件圓孔蓋像是湖水一般。
藝術家劉文瑄Mia的創作包括《媽媽咪呀》《生鏽的小女孩》《荒蕪與新生》皆為自畫像的概念。劉文瑄說:「這跟這幾年自己心路歷程有關,《媽媽咪呀》總共製作了14年之久,想要對宇宙大喊的宣言說,我是藝術家。我的作品非常直覺,《生鏽的小女孩》內在的創傷,以及一顆蛋《荒蕪與新生》」,這三件作品代表了她的藝術家生涯不同的階段的心情寫照。
何彥諺會先出現兩張版畫作品,這兩件是318學運時,拍攝到警民衝突的現場,主要想傳達在群眾中,感覺孤獨或分神一些微妙的心情時刻。《席地而坐》源自藝術家在學運期間久坐於柏油路面,促使其重新觀察日常中未曾留意的地面質感,將腳底接觸的路面、木地板及球場地面材質轉化為壁面,藉由拉門的方式,觀眾可以隨時與更換窗外背景的改變,邀請觀眾以觸覺或其他感官,探索身體如何感知情感與記憶的痕跡。
江忠倫《很久很久以前》,就像是訴說故事的開頭,藝術家表示自己這個世代很重視影像,裡面的許多裝置都是用來描述某種情境。從中間是大面積的天空布景,到被位於頂端吸頂式風扇吸住,牆面風扇及掃地機器人等。這些作品探索記憶、風景與物品之間的微妙關聯,以抽象的畫面和符號結構,帶領觀眾進入藝術家記憶中的電影場景,也訴說了許多在空間裡看不見的張力。
吳聯吟《健身房》將健身器材視為現代身體的雕塑,以器材訓練局部肌肉的功能性加以延伸,重新佈署精神化的身體造型。「我想呈現想像中的身體,我就想到健身器材是不錯的形式,因為健身房的每個器材都在處理局部肌肉,故這一次做了三組健身器材,將身體各個局部拆開訓練。」
陳為榛《夾板實驗場:熱幾何》讓我們熟悉的事情,變成另外一個觀點,作品使用塑膠浪板、磁磚、木板等裝潢材料,建立裝潢工程中「內部」與「未完成」的視野,在冷峻形式的線條基礎上,將有機的路徑介入幾何造型的秩序。
李婷歡《As the Light Went Through It》黑暗中,一直有重複放射的煙火。這件作品主要處理一種觀看的經驗,這件作品希望大家都能想像一種視覺經驗,在天沒亮或未黑,雖然視覺無法捕捉,但仍能察覺物件存在,所以那已經不是使用視覺觀看取而代的是感覺。將燈光、物件與不同質地的影像進行錯置,透過光影與記憶的交疊,挖掘平凡景象中的感性張力。
蘇育賢說《晚安,待會見。》影像作品是來自一個失眠的經驗。因為有一陣子失眠,擔心半夜起床會驚醒枕邊人,所以一切動作都是小心翼翼。自己像是個表演失眠的表演藝術家,作品是找了兩位操偶師去排練,操一條棉被,影像是操作失眠這件事情。他的作品以日常生活的為出發點,將瑣碎記憶幻化為如夢般的景象,讓平凡生活散發浪漫光彩。
藝術家黃海欣展出兩個系列的作品。他的作品一直有著以詼諧有趣風格,《動物園》系列以繪畫記錄動物園沒看到動物或動物正在睡覺的景象,黃海欣作品取材日常生活情境,聚焦於古怪情節或戲劇氛圍中,並用幽默而真實的方式呈現集體經驗與期待之間的落差。
最大空間由兩位藝術家共同展出。藝術家陳萬仁慣於使用錄像及裝置的方式來捕捉生活中重複交替的空白片段。本次展出《這不是一個幌子》擷取城市街道招牌使人眼花撩亂、五顏六色看板,行人、腳踏車騎士在招牌間移動穿梭,反映生活在資訊洪流中的我們,佔據了我們的注意力,已無視那些大量資訊。
至於藝術家廖建忠《運転生活終點站3.0 K-us》用廢棄的冰箱、洗衣機、除濕機、電鍋、熱水瓶等多種家電改造為遙控車,這項展覽是可以跟觀眾互動,這些廢棄的電器被賦予了生命,但卻早已喪失了原本的功能性,但每一種電器都有種不同表情,像有些是較為溫和,有些卻帶有些侵略性,創作目的是一種指向未來的期許。
崔廣宇的作品《系統生活捷徑─表皮生活圈:城市精神》以一系列帶有荒誕性的測試行動,對都市空間中潛藏的無形規範展開挑釁式探討。這些行為不僅顛覆了我們對城市空間使用的既定認知,更以批判性的視角重新建構人與空間的互動關係。作品透過創造性的介入與解構,激發觀者思考自身在城市結構中的位置,並引導對日常環境中既存權力與秩序的深層審視。
黃立穎的作品《轉折》以石墨與色鉛筆為主要媒材,於樓梯間空間中創作,巧妙地將繪畫融入建築結構之中。觀者在上下移動時,作品隨著光影的變化呈現出多重面貌,將靜態圖像轉化為動態的感官體驗。作品不僅模糊了平面與空間、靜止與流動的界線,更引發對日常環境中時間流動的重新思考,讓觀者在移動的過程中感知自身與空間的即時連結。
展覽期間也將舉行藝術家面對面、工作坊與多場導覽活動,邀請觀眾透過不同互動式活動一同化身為自己的旁觀者,專注於那些平時忽略的細節,在生活中發掘全新的感受。各項活動訊息歡迎至當代館官網查詢(https://www.mocataipei.org.tw/tw)。
【相關教育活動】
藝術家面對面
日常的縫隙無關尺寸
日 期|02/23(Sun.)14:00-16:00
藝術家|李婷歡、陳松志、黃萱、蘇育賢
與談兼主持|黃彥穎/本展策展人
集體意識的快捷鍵
日 期|03/08(Sat.)14:00-16:00
藝術家|江忠倫、陳萬仁、劉文瑄
與談兼主持|陳緯倫/叩叩里達藝術總監
空間誤語
日 期|03/22(Sat.)14:00-16:00
藝術家|吳聯吟、陳為榛、黃海欣
與談兼主持|蕭有志/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副教授
哪一種黃鳥,在巢中堆滿檸檬
日 期|04/12(Sat.)14:00-16:00
藝術家|何彥諺、崔廣宇、黃立穎、廖建忠
與談兼主持|陳韋晴/獨立策展人
專家導覽
02/09(Sun.) 14:00-15:30|黃彥穎/本展策展人
03/09(Sun.) 14:00-15:30|孫曉彤/藝評人
03/14(Fri.) 14:00-15:30|連詠心/藝術顧問 英語導覽
04/05(Sat.) 10:30-12:00|許亞歷/兒童藝術教育工作者 親子導覽
04/13(Sun.) 14:00-15:30|蔡幸芝/臺灣藝術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專任副教授
工作坊
線條接龍!我的尋寶路徑(親子限定)
日 期|03/15(Sat.)14:00-16:00
授課藝術家|黃萱
植物聲景
日 期|03/29(Sat.)14:00-16:00
授課藝術家|劉文瑄
植物臉譜裡的城市風景
日 期|04/19(Sat.)14:00-16:00
授課藝術家|賴怡璋
展覽時間:2025/01/17 (五)-05/04(日)
展覽網頁:https://mocatpe.tw/art04HbNuf
展覽地點:台北當代藝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