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領觀者思索光與影!台北當代推出韓國藝術家莉景個展「時空蝕:光的間界」

韓國藝術家莉景(Ligyung)全新個展「時空蝕:光的間界」,將於2月22日至4月20日在台北當代藝術館登場。本次展覽透過現地製作(site-specific)的沉浸式裝置,深入探討時間的二元性,聚焦於創造與消逝、記憶與遺忘之間的微妙張力。

台北當代藝術館從2/22~4/20推出韓國藝術家莉景(Ligyung)全新個展「時空蝕:光的間界」。(圖片:台北當代藝術館)
台北當代藝術館推出韓國藝術家莉景(右)全新個展「時空蝕:光的間界」。左為台北當代藝術館館長駱麗真。(圖片:台北當代藝術館)

館長駱麗真於記者會致詞表示:「這場展覽在一年多前就已經展開洽談。她是位很認真的藝術家,在這期間,來到美術館多次,她停留台灣時間不短,並會去尋找運用到在地的元素。她的作品一直是有著如詩般的哲學性,這次作品並邀請觀者能互動,是這場展覽也是今年度打頭陣的第一檔展覽。接下來還會有馬來西亞及英國的藝術家作展覽。」

台北當代藝術館館長駱麗真稱讚韓國藝術家莉景,是個相當認真的藝術家。(圖片:台北當代藝術館)

在記者會藝術家莉景也上台說:「今天是第一次在台灣呈現我的作品,很榮幸第一次的展出作品能在很具有歷史性的台北當代藝術館,其實,我在準備這次展覽時發生很多事情,很感謝藝術館的同仁給我非常多的協助,才能順利完成。也希望能透過本次展覽,能讓更多台灣民眾更加認識我。」

首次來台灣舉行個展的韓國藝術家莉景,十分感謝台北當代藝術館同仁給她的大力協助。

莉景以「每道光中的陰影有多深?」這一哲學性提問為核心,引領觀者思索光與影、存在與虛無的辯證關係。她透過空間改造與肖楠木焚香粉的運用,使展場成為一個流動的感官場域,讓時間性(temporality)在光影變化中具象化。此次展覽不僅是視覺與嗅覺的體驗,更是對感知邊界的試探與再定義,邀請觀者在交錯的時空軌跡中尋找自身的位置。

「時空蝕:光的間界」引領觀者思索光與影、存在與虛無的辯證關係,觀者還能觸摸肖楠木焚香粉。(圖片:台北當代藝術館)

展覽標題「時空蝕」精確傳達了本次創作對時間與光影關係的深層探索,喚起人們對日蝕、月蝕等天體現象的聯想,是一種短暫的遮蔽,象徵著光的瞬時消逝與時間的週期性律動。

次展覽不僅是視覺與嗅覺的體驗,更是對感知邊界的試探與再定義。(圖片:台北當代藝術館)

藝術家莉景在展覽中顛覆了線性時間的概念,揭示其循環、節奏與突變交錯的特質,形成複雜且動態的時空結構,如同「蝕」的消長起伏,展現光與暗、生與滅的流動關係。藝術家透過自然元素與瞬逝狀態的融合,營造出一場視覺交響,使觀眾得以沉浸於光與物質轉變的場域,在其中體驗時間的解構與再塑,感知線性敘事的消融與無限可能的展開。

「時空蝕」精確傳達了本次創作對時間與光影關係的深層探索。(圖片:台北當代藝術館)

藝術家莉景以肖楠木焚香粉與建築格局的改造為媒介,構築出一場關於永恆與無常的感官對話。在展覽的兩個展間內,藝術家擺置了一組象徵完整與破碎的概念性「高塔」,其表面刻有銘文,成為時間流動的載體。隨著展覽推進,觀眾的互動使塔身上的焚香粉逐漸剝落、改變,視覺化地呈現時間的消逝與循環軌跡。

藝術家莉景構築出一場關於永恆與無常的感官對話。(圖片:台北當代藝術館)

她形容其創作是一種「將物質轉化為精神存在的奮力掙扎」,透過對自然光的巧妙運用與空間的精密設計,使展場成為探索時間性(temporality)的場域。在台北當代藝術館這座擁有豐厚歷史記憶的建築中,展覽不僅是一場哲學思辨,更是一種深刻的感官經驗,引導觀眾思索時間、記憶與無常的本質,在光影與物質的變幻中重新感知自身與世界的關聯。

她形容其創作是一種「將物質轉化為精神存在的奮力掙扎」。

時空蝕:光的間界」巧妙融合藝術創作與哲學思辨,構築出一場深刻且富有啟發性的觀展體驗。透過光影、物質與時間的交織,藝術家引導觀眾重新審視時間的流動方式,以及我們對其感知的本質。

「時空蝕:光的間界」構築出一場深刻且富有啟發性的觀展體驗。

這場探索之旅不僅關乎時間的運行,更延伸至對自身存在的省思。在作品的沉浸式氛圍中,觀者得以直面無常的本質,進而對現實的結構提出更深層的追問。透過藝術的語言,展覽開啟了一場關於時間、記憶與存在的對話,引領觀眾在流變的時空之中尋找自身的位置。

台北當代藝術館將於2月22日下午2時舉辦「時空蝕:光的間界」展覽座談,邀請藝術家莉景與典藏雜誌社副總編輯朱貽安對談,從哲學的抽象思維出發,延伸至當代社會中記憶、痕跡、遺忘與重構的運作方式,共同探討消逝與存在之間連結的反思。

展覽座談
主 題|消逝與存在:探索光與時間的痕跡
時 間|2/22 (六) 14:00-16:00
講 者|莉景(Ligyung)/本展藝術家
與談兼主持|朱貽安 / 典藏雜誌社副總編輯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