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倫敦工藝週工藝中心參展 以臺灣纖維工藝演繹「色彩劇場」
「倫敦工藝週」為全球工藝圈的年度盛事,即便疫情籠罩,台灣依舊缺席!今年由文化部所屬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策劃參展,以「色彩劇場-臺灣纖維工藝展」(Colour Theatre:Taiwan Fiber Crafts)為主題,展出29組富含臺灣文化底蘊及在地特色的天然染色作品。將於5月7日至15日在倫敦Gallery@OXO藝廊展出。
今年「2022倫敦工藝週」,臺灣以纖維及天然染色工藝參與展覽,策展人臺南藝術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助理教授吳佩珊,融合臺灣天然色與文化元素形塑展出空間,將色彩擬人為角色躍身舞臺,生動演繹劇場並傳達天然色的表情內在。
今日記者會,文化部政務次長李靜慧表示,這是工藝中心首次領軍帶領臺灣工藝家參與2022倫敦工藝週,在國際交流相對不易的疫情期間,感謝工藝中心、工藝家與策展人的籌劃,以集體策展的概念參與國際盛會,將臺灣工藝帶到國際被看見、被感受。
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主任張仁吉則表示,「倫敦工藝週」策展以臺灣的天然色彩(Color)與纖維(Fiber)及概念來呈現臺灣的識別性文化符號,臺灣為海島國家故具有多樣的生態、族群與多元文化,透過以天然染色與纖維作為元素來呈現臺灣特有的自然環境及文化特色。
策展人吳佩珊助理教授以「色彩劇場」為策展主題,運用「演員」、「空間」、「觀眾」演繹展場整體氛圍,以臺灣纖維工藝作品擔任「演員」角色,形塑天然色的內在表情,孕育天然色的臺灣地貌風土建構「空間」,並由觀展「觀眾」的盡情投入,共同成就一齣完美的色彩表演,進行一場跨域跨文化對話,讓臺灣在國際的舞台被看見。
運用在地植物,自根、莖、果實、果皮、花或葉中提煉萃取染料,產生帶有原生環境氣候色澤的「植物色」;或從動物軀體中提取能使纖維和其他材料著色的有機物質,在環境友善、永續發展等當代思潮影響下,天然染色工藝也逐漸融入這些理念,成為工藝家進行當代纖維藝術創作及探索的重要養分。
策展人吳佩珊指出,很榮幸參與「倫敦工藝週」這場年度盛會,天然染色本身是個複雜的元素,在試著捕捉天然染色工藝師們多元樣貌的過程中,獲益良多,感謝參與的工藝家們一起積極投入展覽工作讓展覽順利展出。
參展工藝師代表湯文君老師則說,天然染色與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息息相關,感謝工藝中心多年來的培育讓工藝師有更多機會在國際舞台亮相,期待國際上有更多人知道與喜愛天然染色工藝。
展覽以劇場行徑的實體線條和空間轉換概念來統整對色彩劇場的演繹,以「茶席」、「書畫間」、「野臺」三個具有臺灣文化意象的空間為概念發想,與具體的文化空間想像串連,色彩與觀眾在「ㄇ」字型展覽空間中轉折、流動與穿梭,觀展動線如遊走於劇場中的「前臺」、「中臺」及「後臺」間,相互實驗碰撞並感受取材臺灣環境中多元物種的「自然個性」、「色彩表情」與背後所傳達的「臺灣特質」。
「色彩劇場」結合臺灣纖維與天然染色工藝,於兩者互動間碰撞出各種驚喜,共同演繹自然的豐美,體現兼容自然、循環、平衡、寬容、生命力的臺灣工藝精神。臺灣具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尤其多樣的植種是工藝中纖維素材與染料的寶庫。透過工藝為媒介,在「色彩劇場」中展現這些植物所擁有的「自然個性」與各自的「色彩表情」。
展出作品以三個向度呈現臺灣天然染色工藝當今發展的充沛能量與持續探索未來的無限可能。第一向度來自學術研究的思考,如曾啟雄及廖倫光等臺灣染色工藝研究學者之創作,針對臺灣在地植物、泥土的色彩與染色考究,成就天然染色更加豐厚的文化底蘊;第二向度來自品牌如設計師洪麗芬(Sophie Hong)作品或產業界如「FREE」(輝盟國際)及「太平藍Taiping Blue」,在工藝中加入自然、永續等創新概念,追求美學的突破或者量產的嘗試;第三向度呈現新一代青年工藝家,運用不同媒材,挑戰以裝置、雕塑等更多元方式創作,展現對天然染色工藝獨特藝術性之實踐。
2022倫敦工藝週網頁:https://www.londoncraftweek.com/events/colour-theatre-taiwanese-fibre-crafts/